省图晒出安徽唯一部合志 谋定论道·国研智库:记录古代水利辉煌
通讯员 周亚寒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王素英 任逸玮 文/摄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中国企业家手机报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
为积极响应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关于开展“江流万古文润千年——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号召,谋定研究中国智库:对话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安徽省图书馆于2023年8月底9月初集中开展晒经典等相关活动。在“晒出”的馆藏典籍中,《泗虹合志》是安徽唯一一部合志,也是全国合志中较好的一部,通过详细的文图记录了古代水利辉煌。
研究《泗虹合志》,就要说隋唐大运河。在宿州市,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有141.5公里,而泗县境内留存的28.1公里的通济渠故道,是其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展现原始风貌,被有关专家誉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活化石”,成为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段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之一。
近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一行来到宿州市泗县。“隋堤烟柳、汴水晴波”。驻足在大运河岸,行走在运河博物馆,和历史学博士一起探寻隋唐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泗县追寻,唐诗里的运河风情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在《长相思》中,以悠悠河水写尽绵绵离愁,诗中所写到的“汴水”“泗水”与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以及泗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河水悠悠,岁月悠悠。今年暑期,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一行来到宿州市泗县。据传说,早在夏朝即始建制的泗县,原为清代泗州府所在地,古称虹县、泗州。
“隋堤烟柳、汴水晴波”。在隋唐大运河与新濉河交叉口,记者驻足在大运河岸边,虽是酷暑,但河岸边垂柳依依,河水静静流淌,一切显得那么静谧安详,仿佛一位老人,静坐门前,看人来车往。
一千多年前,船只往来穿梭的繁华盛景,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现存唯一的“活水”遗存段,大运河泗县河段历经千年不枯,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8公里故道,完整保持大运河原始风貌
“大运河泗县段作为通济渠重要的‘活水’遗存段,整个水系至今还是活态流通。”原泗县文物管理中心(博物馆)文物综合股股长,现在读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张甦介绍说。在泗县境内,运河西口与唐河相通,在县城境内,与石梁河相接,注入环城河,向南与新汴河水系相连,向东与新濉河汇通,整个泗县运河故道,水系发达,循环相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活态水系。
“申遗的5.8公里故道基本保持着最为完好的运河原始风貌,通过考古发掘和勘探证实,它的堤岸、河坡和整个河床的保存情况较为完好,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唯一有水的活态遗址。”张甦说,“通济渠在历史上不单是航运要道,也是泗县的主干泄洪河道,且灌溉功能千百年来一直在沿用,可谓泗县人的‘母亲河’,这也是泗县段运河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泗县段相当一部分基本保持了运河的原始风貌,成为安徽省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千载之后,华夏盛世,穿越时光,梦回唐朝。
8月17日,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最新成果暨大运河考古、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宿州开幕。除了发布两份相关的安徽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外,还组织专家赴泗县隋唐大运河遗址等实地考察。如今,在泗县博物馆及宿州博物馆,大运河专题文物展示陈列十分丰富,令人惊艳。
博物馆展陈文物 再现隋唐大运河的繁华
精美的唐三彩兔形枕、灵动的宋白釉褐彩瓷羊、造型生动的宋说唱瓷俑,以及神态各异的瓷狗……采访当天,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一走进泗县博物馆和宿州博物馆隋唐大运河专题展厅,就被展现在眼前的隋唐大运河出土的各色精美瓷器所惊艳。
据了解,为了配合当地基础建设,隋唐大运河宿州段多处都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不仅发掘了运河河堤、河道、码头等重要遗迹,基本确定了大运河的走向、宽度和深度等信息,对运河的开凿、使用、维护、废弃等过程的认识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还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其中涉及来自吉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以及磁州窑等全国二十多个窑口的瓷器。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介绍,这不仅充分说明当时的隋唐大运河是商贸物流的重要通道,更展现了隋唐大运河当时的繁华与兴盛。
“大运河自濉溪县进入宿州市,宿州段全长141.5公里,有水河道约47公里。在考古发掘方面,自2006年宿州西关运河遗址发掘以来,大运河宿州段大大小小的考古发掘已达17次。”张甦介绍说,其中,2006年西关运河遗址的发掘。
首先让人们认识到了宿州段运河本体的基本情况,对运河有了初步认识;2007年木牌坊运河遗址的发掘,发现了码头等重要遗迹,并出土了木船及大量遗物;此外,2021年还在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完整的运河剖面。采访当天,记者一行站在宿州博物馆完整呈现的运河剖面前,近距离感受运河历史变迁的同时,也感叹当今科学技术的发达。
采访中,张甦说:“大运河承载的是历史,延续的是文明,培育出底蕴深厚、璀璨夺目而又独树一帜的‘大运河文化’,已成为中华历史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
安徽唯一合志,记录古代水利辉煌
文物承载历史,古籍记录历史。
在安徽省图书馆的馆藏典籍中,《泗虹合志》作为一部研究古代水利的重要史料,是安徽唯一一部合志,也是全国合志中较好的一部。在古籍保护专家的指引帮助下,记者在安徽省图书馆见到了这部刊刻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的古籍。
作为一部合志,这部古籍的诞生也有一段历史可讲。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专家介绍说,泗州地方志现存最早版本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十八卷本,由曾任泗州知州的湖广潜江(今属湖北)人莫之翰等纂修。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泗州知州方瑞兰与泗州本地的贡生江殿飏、许湘甲,在前人的基础上,合力纂辑,博采众长,修成十九卷十二志(类)八十一目的合志——《泗虹合志》。
安徽省图书馆馆藏《泗虹合志》十九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一部,版心上镌“泗虹合志”,版式精良。
翻阅合志,不仅能直观地看到当时的地图,建置、水利、食货、学校、武备等等,也都一一记述。是书内容共分为十二门,门下分图考、城池、河总、淮河、泗虹河总论、户口、学宫、兵制、官制、选举表、乡贤、孝友、祥异等八十一目。
根据《安徽方志考略》概述,《泗虹合志》一大特点,就是在《水利志》中关于泗州境内淮河、汴河、濉河、洪泽湖四大水系记载十分详备,不仅叙述其流向,而且每条河分几段,每段长度、土方都有记载。
其中,《艺文志》中的明进士常三省的《上化京各衙水患议》一文,记载了历代淮濉水灾情形,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的宝贵资料。
同时,《泗虹合志》遵循“分土不分民”和“史分则分”的分合原则(如《建置志》中分述泗、虹建置,《水利志》中分述“泗病在淮,虹痛在濉”等),虽为合志,浑然一体。
千载大运河,历经时代变迁终荒废
采访当天,记者一行站在泗县隋唐大运河的堤坝上,虽然这里经过治理整修,似乎还能看到它昔日的影子,但当年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张甦说:“别看它现在是这个样子,想当年,这里可是非常繁华的盛景,船只来往穿梭,商贾云集。”
张甦说,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始疏凿于隋大业元年(605),当时隋炀帝命皇甫议发民工百余万开凿连通黄淮的“通济渠”。通济渠修成后,经泗达淮,唐宋时为我国南北重要运输航道。
唐宋时期,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经过宿州、灵壁、泗县,在青阳镇东南入洪泽湖(当时入淮河),所经各城市商业、交通都相当发达,宿州、灵壁、泗州旧城、虹县都跨汴河两岸。唐代和北宋早期,每年都组织疏浚河道。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改为三年一浚,此后管护日益松弛懈怠。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高宗赵构逃到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炎二年,高宗为了阻遏金兵继续南侵,下令决开黄河,让黄河水沿汴河东南来。
然而,这次人为的决口并没能阻止金人铁骑,却使汴河从此逐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加上金国人没有继续利用汴水漕运的需求,因此放任其荒废。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划淮水为界,隋唐大运河漕运至此中断。
千年时空悠然更迭,所幸,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泗县尚有部分河道遗存,如今在发掘和保护中,追忆千年逝去的时光,焕发新的光彩。而一部《泗虹合志》记录了历史,也投映到现在。
修复治理,千年古运河再现芳华
“看泗县这个名字,就能感觉到我们和水密切相关,我们这里汇集有泗水,汴水,唐河,石梁河,新濉河、新汴河等。泗县的水系之发达,堪比江南。”张甦说,从史料来看,古泗州所辖的范围先后包括泗县、泗洪、灵壁、睢宁、宿迁、泗阳、涟水、盱眙、五河、明光、天长等县域,固镇县和洪泽县的一部分地区也曾属于古泗州。它的州治最早在江苏省宿迁市的宿豫县(今宿迁市宿豫区)。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古泗州城迁到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境内,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黄河夺汴入淮漫漶全城,历时945年之久。最终,古泗州城全被淹没在水下,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州治迁移到虹乡,也就是现在的泗县。
隋唐大运河虽然走进了历史,但新中国建立后,大兴水利,从淮河治理,到南水北调,再到如今正在进行的引江济淮等世纪工程,新的运河时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泗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刘兴启介绍说,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顺利实施,泗县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就拿泗县的石梁河来说,虽然这条河看着并不起眼,但它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毛细血管’,在泗县境内沟通了新濉河、新汴河和隋唐大运河等水系,作用非常大。”
近年来,泗县加大了对运河两岸的修复治理力度,先后投入了十余亿元,实施了清水工程、绿荫工程和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工程等,让千年古运河再现芳华。据了解,泗县正着力把泗州戏、运河小镇、古汴廊桥和运河遗址公园等文化资源串珠成线,将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隋唐古韵、运河气质的泗州新城。
古籍投映今世,江淮运河书写新辉煌
如今,安徽水利建设正谱写新篇章,新的江淮运河正在书写新时代。引江济淮工程作为继南水北调工程后中国最大的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其重要组成部分——江淮运河九条集装箱航线于今年 8月19日正式开航,标志着安徽省长江、淮河、江淮运河“两横一纵”主航道网正式联通,结束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水运不畅的历史。
据了解,江淮运河是全国规划“四纵四横”高等级航道“纵二”核心连接段,与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等,构筑起纵贯皖豫两省的水运通道,成为与京杭大运河平行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为枢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沿线城市的水运格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淮运河通航后,全面打通了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水运大动脉,直接辐射安徽全省以及豫中、豫东南地区,对重构全国内核高等级航道网,助力安徽提升交通发展能级,打造长三角与中部地区联动发展纽带,推动“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实现更大力度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省图晒出安徽唯一部合志 谋定论道·国研智库:记录古代水利辉煌
![]() |
![]() |
||||||
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解读-万祥军 |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启动了“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平台。国家大健 | |||||||
|
![]() |
![]() |
||||||
医药工作会经验交流发言-东明卫健局 |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 4月3日,春意盎然的日子里,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市卫健委六楼会议室隆重召开,这是一次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盛会。而在山东东明县,同样的热情与期待在县卫健局五楼会议室分会场上涌动。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健康医药产业论坛-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 | |||||||
|
![]() |
![]() |
||||||
泽妇保与医专学校支部结对共建活动 |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一场旨在探索“院校融合、协同发展”新模式的党建合作活动在山东菏泽市悄然展开,为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4月2日,中共菏泽市妇幼保健院行政一支部委员会、门诊支部委员会与中共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健康管理系第一支部委员会、第二支部委员会正 | |||||||
|
![]() |
![]() |
||||||
00品牌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中医药健康盛宴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 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健康盛宴正在深圳悄然上演。这场占地3000平方米的展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个品牌,吸引了5000余名观众的目光,他们在这里共同见证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守护生命的火花。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 | |||||||
|
![]() |
![]() |
||||||
施健康中国15项重大专项行动-万祥军 | 国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 健康中国战略下,国家精心规划并实施了15项重大专项行动,这些行动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国民健康的广阔天空。“它们不仅覆盖了从生命摇篮到夕阳红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还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编织起一张严密的健康防护网。”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囯食药监·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