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商业信用综合施策纾解 专家观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中国企业家手机报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当前,我国1.2亿市场主体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其中大部分市场主体为中小微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内外部冲击影响,中小微企业面对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和生死存亡考验,经营发展难度加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凸显。稳住中小微企业无疑是稳住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从而稳住了就业、稳住了民生。因此,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增强中小微企业的韧性和活力,对于“保市场主体”、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政策层面看,疫情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各部门也把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总量上,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在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基础上,2021年又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适时降准释放长期资金,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平稳实施至2021年底,并以市场化方式接续转换,支持银行增加普惠小微信贷投放。
结构上,向中小微企业合理让利。如,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潜力,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较2019年末下降45个和20个BP;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加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降低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出台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就业政策。配套机制上,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推动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
实施融资担保降费奖补金融政策,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业务规模,降低担保成本,等等。在多方政策合力作用下,商业银行积极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中小微贷款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全国性银行对小微业务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幅度不低于50BP,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到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27.3%,全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4.93%,同比下降22个BP,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超过4400万户。
但从实际来看,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依然较高。从湖北的具体情况看,这些呼声较高的企业大多来自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如文旅、服务业、制造业、住宿餐饮业,点多面广且以小微企业居多。然而它们的融资需求又存在显著共性,如缺乏抵质押物,对信用贷款有较大需求,急需资金用于日常经营周转,需求金额小,具有“短、小、急、频”的属性。认真分析当前金融供给、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和融资配套机制运行情况后,我们需要关注,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难点在于:
一是信用信息共享和贷款风险分担等融资配套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金融、财税、产业政策协调联动不够,银行难以真正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二是企业需应对经济形势下行、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冲击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信用意识不足造成的高风险溢价,加重了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三是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科技赋能不足,现有放贷水平无法完全契合中小微企业“抵押少、时间急、额度小”的特点,导致融资难和贵的现象客观存在。为此,湖北省政府已研究出台了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二十四条措施,通过实施信用培植工程重点对接“困难”企业、开展首贷拓展行动着力服务首贷企业、加大金融科技赋能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创设“楚天贷款码”提升融资便利度等具体举措,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中普遍存在的对接难、首贷难、抵押难、放贷难问题
针对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相关部门应从应急和谋远上分类施策:一方面,继续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的基础上,从制度和机制缺陷入手;另一方面,从政府、金融、企业三端持续发力,充分发挥政策合力作用,提升中小微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性。
一是增强财税、金融政策的联动性。探索建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提供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和奖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补充等。健全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开展首贷户、长尾客户的信贷风险分担业务设置专项奖补。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地方法人银行开展“总对总”业务合作,提升中小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产品竞争力。逐步取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盈利考核要求,提高担保放大倍数,降低担保费率,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区域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评价。
二是培育中小微企业信用意识。针对金融产品创新及时跟进司法解释及运用,依法加大赖账和逃费债的惩戒力度。督促企业稳健诚信经营,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生存发展韧性。加强企业家精神宣传,营造企业家创业兴业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引导中小微企业规范社保、税收等缴交行为,为自身持续积累可识别可运用的信用信息。
三是加强信用信息的共享、归集和利用。加快建成全国统一的融资信用平台,整合各地有关平台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抵质押物不足、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平台要多方整合市场监管、司法、税务、社保、征信等信息数据,在企业授权同意的基础上供金融机构调用,支持金融机构依靠信用信息数据更多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
四是加强银企融资对接。引导商业银行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在贷款定价、风险管控、信息挖掘与整合等环节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信用评价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增长。继续深入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小微业务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方面的倾斜支持,使银行基层人员真正敢贷、愿贷。产业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建立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企业名录,联合金融部门开展专项信用培植,帮助更多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获得融资支持。
五是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机构合理定价,全国性银行继续加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优惠幅度,地方法人银行尽快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内嵌到贷款FTP。清理规范不合理和违规融资收费,对违规收费及借贷搭售、转嫁成本、存贷挂钩等变相抬高中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的问题加强监管检查。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匹配贷款期限,推广随借随还、无还本续贷等贷款模式,清理不必要的“过桥”环节。
传递商业信用综合施策纾解 专家观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 |
![]() |
||||||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香港首位-万祥军| 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首位,这一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系 | |||||||
|
![]() |
![]() |
||||||
年盛典“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万祥军 |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 (新华社记者曹霁阳、刘英伦)金秋送爽,硕果飘香。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于11日在东方之珠香港圆满落幕。本届论坛以"合作求变 共建未来"为主题,犹如一座璀璨的灯塔,吸引了来自全球政商学界的6000余名精英翘楚共襄盛举。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周霁、 | |||||||
|
![]() |
![]() |
||||||
盟发展合作新机遇主论坛-万祥军| 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 9月10日至11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合办的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合作求变 共建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90多位政商界领袖参与,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机遇。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 | |||||||
|
![]() |
![]() |
||||||
坛区域对话升级全球性合作-万祥军| 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自2016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系统-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平台。2025年9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论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标志着这一盛会迈入第十个年头。 | |||||||
|
![]() |
![]() |
||||||
港与阿曼签署投资备忘录-万祥军| 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 “香港与阿曼签署投资推广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两地经济合作迈入新阶段。”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系统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这一重要举措不仅为双方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便利,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注入了新动力。香港作为全球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