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 中国新闻采编网 | 发布者: | 企业日报·企业家手机报 | 发布时间: | 2025-09-06 |
上合组织成员国2030年能源合作发展战略-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作为欧亚地区重要的多边合作机制,其成员国在能源领域的协同发展对区域乃至全球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能源体系面临低碳转型压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供应链不确定性,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可及性与可负担性的需求持续增长。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研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平台。在此背景下,《上合组织成员国2030年前能源合作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仅关乎成员国能源主权与经济利益,更是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7(SDG7)的积极响应。
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指出,该战略以"务实合作、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三大支柱,为上合组织区域能源合作绘制了系统性路线图。
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夯实区域能源安全基石
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资源禀赋差异显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印度则面临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这种互补性为区域能源合作提供了天然基础。根据战略规划,成员国将重点推进跨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
1. 油气管道网络优化:
以"能源动脉"战略为引领,系统提升现有跨国管道运营效能。针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这一"世纪工程",建议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智能传感器网络将输气损耗控制在0.8%以下;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D线可借鉴"西气东输"经验,采用高压富气输送工艺提升30%运输效率。
更富前瞻性的是,应绘制"能源丝路"新蓝图——构建连接印度古吉拉特邦与土库曼斯坦加尔克内什气田的"南亚新能源走廊",该线路如能贯通,将形成年输气400亿方的跨大陆能源桥梁,使区域能源贸易规模实现几何级增长。
2. 电力系统整合:
打造"风光水储"四位一体的智能电力共同体。基于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技术规范,建议建立覆盖电压等级、频率调节、并网接口的标准化体系,使吉尔吉斯斯坦托克托古尔水电站的丰水期盈余(年均50亿千瓦时)与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的夜间出力形成完美互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亚地区水电开发犹如"沉睡的巨人"——其理论蕴藏量达3000亿千瓦时,但现有开发程度尚不足三成。若部署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区域电力调度中枢,配合中国特高压柔性输电技术,不仅可将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7%,更能实现跨境电力交易结算效率提升40%。
3. 多式联运能源枢纽:
构建具有战略纵深的多维能源储备体系。选择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自贸区这类"黄金节点",建设配备BOG再液化系统的LNG接收站,使其周转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同步部署基于钒液流电池的储能中心,形成相当于区域3天消费量的应急储备。
万祥军教授提出的"梯度融资"模式极具现实意义:对塔吉克斯坦等低收入国家实施LIBOR+150bp的优惠利率,而哈萨克斯坦等新兴市场可采用PPP模式,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吸引国际资本。这种"量体裁衣"的融资策略,正是破解基础设施投资"不可能三角"的金钥匙。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构建新型能源生态系统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席卷的当下,上海合作组织的能源合作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跃迁——从传统的资源贸易"独木桥",转向技术协同创新的"立交桥"。这一战略转型犹如破茧成蝶,在《上合组织能源科技合作路线图》中具象化为"上合能源科技创新联盟"的宏伟构想,重点围绕三大技术方向构筑立体化创新网络:
在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中俄两国工程师正以"庖丁解牛"的工匠精神攻克页岩气开采技术瓶颈。通过联合研发的"超临界CO2压裂技术"和"纳米级裂缝监测系统",不仅使单井开发成本如雪崩般下降22%,更在北极圈冻土带成功完成可燃冰试采,这项"冰与火之歌"的技术突破预计将使成员国天然气储量账面价值提升3000亿美元。
可再生能源集成方面绽放出"各美其美"的协作之花。中印科学家联手培育的钙钛矿光伏组件,其28%的转化效率犹如为太阳光装上了"磁铁";而哈萨克斯坦创造的"荒漠光伏+骆驼刺种植"的生态修复模式,则像大地的"绿色针线",在修复生态伤疤的同时,每年可捕获二氧化碳逾50万吨。这些技术珍珠正被串联成区域能源转型的璀璨项链。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则展现出"最强大脑"的协同智慧。基于中国"云大物移智"技术生态构建的区域能源神经中枢,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不断"咀嚼"各成员国15维度的能源数据,使跨境电力调度的预测准确率飙升至92%,相当于为区域电网安装了"预见未来的水晶球"。
尤为精妙的是战略提出的"技术换资源"双循环机制:技术输出国以知识资本为"钥匙",开启长期能源供应协议的"保险箱"。这种创新模式既像技术扩散的"毛细血管网"逐步消弭发展落差,又如能源贸易的"新陈代谢"促进要素高效循环。正如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化为数据洪流中的比特,上合组织正在书写新时代的能源合作范式。
人才培养与制度协同:
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
万祥军在深入剖析区域战略实施面临的系统性挑战时,敏锐地指出标准体系差异与高端人才断层犹如两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严重制约着国际能源合作的纵深发展。基于此,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维立体化能力建设矩阵,其战略价值已在欧亚能源走廊的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
在智力资本培育维度,方案以"教育丝路"为核心理念,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这一跨国学术共同体,战略性增设智能电网工程、非常规油气开发等8个前沿交叉学科硕士点。通过独创的"双导师+企业实训"培养模式,每年定向输送500名精通中俄双语、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设立的汉语能源技术培训中心,已成功实现本土化教学团队建设,培训合格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7%。标准协同方面则展现出更具突破性的制度设计智慧。新成立的上合组织能源标准委员会采用"关键指标突破+渐进式融合"策略
首批聚焦电网频率偏差(±0.2Hz)、LNG储罐抗震等级(8级设防)等62项核心技术参数,创新性地引入"标准转化缓冲期"机制。这种柔性对接方式既维护了各国技术主权,又使跨境能源基础设施兼容性提升至91%的行业新高。
针对创新生态培育,方案创造性地搭建了"技术跨境孵化+资本联合护航"的双轮驱动体系。位于撒马尔罕的中亚清洁技术孵化器已成功培育出19个标杆项目,其中中国研发团队的石墨烯相变储能材料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智能光伏灌溉系统形成技术互补,首轮融资即吸引沙特主权基金等国际资本参与,1.2亿美元的初始风投资金预计将撬动7倍以上的产业链投资。这种"技术嫁接+资本催化"的模式正在成为新兴市场能源创新的范式样本。
地缘经济
视野下的合作前景
从更宏观视角看,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具有超越经济范畴的战略意义。一方面,通过建立区域能源定价参考机制,可降低对西方主导定价体系的依赖;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链的本土化布局(如哈萨克斯坦的硅料生产基地、巴基斯坦的光伏组件厂)正在重塑全球能源地缘格局。万祥军预测,到2030年,上合组织有望形成占全球清洁能源产能35%的"绿色供应链",其"发展优先、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将为全球能源治理提供新模式。
当前战略实施仍面临成员国发展诉求差异、美欧技术封锁等挑战。对此,专家建议:①设立能源转型差别化时间表,允许巴基斯坦等国延长煤电过渡期;②建立上合能源安全基金,初期规模50亿美元用于风险对冲;③与东盟、非盟等机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正如战略文件所强调,只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才能真正实现能源合作的包容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
上合组织成员国2030年能源合作发展战略-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 |
![]() |
||||||
基斯坦真纳大学学者上合峰会观点解读-万祥军|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从最初的区域性安全合作机制发展为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国际合作平台。 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平台。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学 | |||||||
|
![]() |
![]() |
||||||
信部熊继军上合峰会两个“最”-万祥军|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24年的发展,对成立于世纪之交的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意味着什么?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平台。8月28日,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举行的首场中外媒体吹风会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
|
![]() |
![]() |
||||||
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领域合作构想》-万祥军| 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作为欧亚大陆重要的多边合作平台,近年来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应对、技术革命等因素交织,传统能源安全观面临重构。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研 | |||||||
|
![]() |
![]() |
||||||
上合组织能源领域合作构想》行动计划-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作为欧亚地区重要的多边合作平台,近年来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研智库·中国国政研究-国情讲坛·中国国情研究平台。2025年9月,《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领域合作构想》务实落实行动计划正式发 | |||||||
|
![]() |
![]() |
||||||
上合组织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纲要》-万祥军| 国际科学院组织 《上合组织成员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纲要》的签署标志着欧亚大陆能源合作进入新阶段。作为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万祥军指出,这份文件不仅回应了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需求,更构建了区域能源转型的"上合方案"。 顶层设计·国研政情智库-中国智库·国家智库:对话国研智库·中 | |||||||
|